「奋进新时代 出彩河南人」郭太运:用生命传承木版年画

编辑:admin 日期:2019-09-18 08:51:05 / 人气:

郭太运,1925年出生,开封县曲兴人,13岁学艺,是目前中国木版年画从艺时间最长者,被誉为“年画泰斗”,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木版年画是郭太运的命,他兢兢业业地守护着。时至今日,他依旧每天上班,倾尽所有地指导学生技艺。“这么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不能把它带走,得有人传承,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光大。”一直以来,郭太运不忘初心,用命呵护。
生计 13岁学艺
9月10日上午,记者见到了94岁高龄的郭太运。瘦高的个子、飘逸的银发、精神抖擞、记忆力好、爽朗的笑声、说话有条有理,这就是郭太运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郭太运小时候家境不好,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一家人在外流浪。为了生计,13岁时,他来到当时开封著名的门神店“云记”当学徒。“那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当学徒。第一年当学徒时,干些打杂跑腿的活儿,一分工资没有,到年下时主家发一顶帽子;第二年,就可以上案操作,年下时主家发件大衫,也象征性地发点儿钱;第三年,可以全面学习年画技艺,拿的钱也相对多些。”说起当学徒的日子,郭太运说那时真的很苦很累,所以不是万不得已,家长不会把孩子送去当学徒。
为了让年画原汁原味,从选木、选纸、裁纸,到画稿、颜色配制、印刷……几十道工序,郭太运都要做足、做精。在云记,郭太运三年学徒、四年出师,成为几十个师兄弟中的佼佼者。
出师后,郭太运与师兄经营了一年“背作”(小店面)之后,自己单干,取店号“泰盛”。虽然只能根据市场需要随裁随印,但很多人买年画就为图个新光景,加上各地家家必贴年画。“当时年画很盛行,家家户户都贴年画,就连要饭的乞丐都在斜挎的篓子上贴一个二边(小号的年画)。”说这话时,郭太运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只要赶上年前这段场子,一家人的生计就有了着落。”
坚守 痴心不改
木版年画是郭太运的命,不管生活如何改变,他始终对木版年画用命呵护。
1981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社”成立,这重新燃起了郭太运的希望之火,他又干上了热爱的年画工作,修复和重新刻制印版。他与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整理出来的年画得到刘岘、华君武、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冯骥才、倪宝诚等诸多专家的肯定。
2004年,郭太运被聘于开封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作指导工作。耄耋之年的他又踏上了年画艺术的征程。“总算有个地方能安心做年画了,这十几年我亲手恢复了100多套版,并对部分缺版年画进行了补刻,多少保住了一些,真高兴。”郭太运笑言。因他的技艺精湛和贡献突出,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家”,还先后被中国文联、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料图
传承 用生命灌注
说到2006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太运功不可没。在郭太运的带领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调查、整理年画资料,写出了3万余字的文字资料,并附有30余张图片与录像专题片材料,完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这项文化产业,在郭太运的倡议下,开封市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申报了“云记”“太运”木版年画商标,并得到了批准。为扩大木版年画的知名度,在郭太运的领导下,该中心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全国大型文化活动。他还应邀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如此,为了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郭太运不仅向徒弟传授木版年画技艺,还到中小学讲授木版年画的相关知识。
郭太运有9个孩子(6男3女),没有一个孩子从事与木版年画有关的工作。“孩子们小的时候,年画发展得不好,为了糊口,没让他们学这个。现在想学,他们也没这精力和能力了,老九都50多岁了。”老人的话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当时和郭太运一起学艺的有50多个师兄弟,后来都改行做了其它或者年长已经去世。要想成为木版年画的制作人,不仅要吃苦勤奋、有美术功底,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关于悟性,郭太运给记者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刻版、同样的颜料、同样的纸张,两人相对而坐印制年画,但是印出来的却大不一样。“这就是年画的学问。因为每个人对手劲力度拿捏的不一样,所以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但我也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需要有人继承发展。”他摒弃传男不传女、传子孙不传外人等狭隘保守的思想,于2008年收郑海涛、蔡瑞勇、谷莉三名大学生为关门弟子,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重点培养他们学习年画制作工艺和知识。郑海涛三人现已熟练掌握了刻版、印刷、颜色配制等相关技艺,并在郭太运的指导下雕刻年画版60余块、创作新年画5幅。其中,他们2008年创作的《包拯》年画已获得国家设计专利。
郭太运说,他不但要把这个技术传给他的学生,还会让自己的学生把这门技术写成文字材料留给后人,这样这门宝贵的民间技艺就不会失传了。郭太运曾用了12年的时间,整理出80多种年画雕版。希望把经验和手艺完整传下去,使后人能够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
与年画相伴80余年的郭太运,对开封木版年画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题材年画,如“刘海戏金蟾”“竖刀”“火塘寨”等,又得以重现。
愿望 传承创新
他印制的门神作品曾在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展出,被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收藏。他曾先后赴新加坡、美国举办专题展览、表演和文化交流。
近年来,郭太运积极参与2010北京国粹精华民俗文化节、全国(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1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西安全国年画大联展、河南省“春满中原”活动等多项大型文化活动,还到新加坡、澳门参加了河南省旅游推介会和河南旅游宣传周、第三届澳门国际旅游与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等活动。
2006年他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联合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1995年郭太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2007年他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14年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郭太运最初学做年画是为了谋生,但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雨,他的人生也伴随着木版年画跌宕起伏,年画也早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有我在的一天,就要为它做点事。所以,我不能把他带走,得把它传给后人。”郭太运说。
如今,94岁的郭太运独自居住,仍旧自己做饭、洗衣,每天正常上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个人的担子很重,第一步就是多收几个徒弟,将年画的这些技术传承下去;第二步是将年画的制作工艺过程,用文字记下或者影像录下来,作为往下传承的材料;再者就是让徒弟们学会创新,在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创新出结合时代的新作品。”这是郭太运的最大愿望。

现在致电 021-555512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